LOADING

复盘这波TikTok误判违规带来的教训,有点新思路了。

TikTok资讯3天前发布 xing
16 0 0

总算,AM反馈,说之前TikTok店铺里那些所谓违规的信息,解决了,不用担心链接出问题,陆续都会恢复正常了。

然后,这波影响,貌似覆盖范围还有点大,身边八成以上的人,都说有中招,伤害不大,纯恶心人。

但如果再细细的看看,貌似,这波违规里,好像有点隐形的规则,貌似中招的,大多是有所谓“铺货”嫌疑的产品。即使是自己版权的单品,但好像,把几个同行中招的品排列在一起,都能提取到某种“公约数”,找到某些雷同的元素。

不敢确定是不是普遍现象,还是我们自己钻牛角尖。硬生生反推,造出来的自以为的道理。估妄看之。

如果是这样。那么,是不是之后的产品,都得想想是不是会撞到其他竞品的某个元素,而带来额外的风险。需要提前设置或者调整好一道防火墙。

之前,我们在大规模上架之前,多平台,多渠道的测品,更多的目的是看流量,看销量,看正向反馈。

比如在TikTok,我们会提前搜集一个周期内,类似商品的素材,数据和反馈。用以评估商品的潜力和搭建流量模型,同时根据自己的产品优势。拆分内容,看整个内容节点要如何匹配,要怎么设计钩子等……最后根据用户画像,组成属于自己产品的卖点列表和内容机构,先拍剪几个视频,做正向的测试。按照常规,一般的产品流程来说,这样的确足够了。

但现在,我得想想,是不是需要反其道而行之,主动设置几个隐藏的“雷”,或者是剪几个包含有不知道是不是会有问题元素的视频。就是测会不会爆。

现在这个时间节点,如果真的因为之前没做好排雷而出问题,那真的是哭都哭不出来了。

而一般来说,这种问题,更多是在之前搞铺货,搞自发,甚至是接货盘的运营模式里,更容易踩中。然后,其他的被判定为同类的产品,才有可能会遭受池鱼之殃。

以前,类似的测试是没有的,我们大多都只是直接避开明显的问题,而忽视隐藏的问题。而且即使在现有的条件下,包括各种第三方工具,都只会给到你视频的数据,互动,转化等等。但本身这些就有延迟性。而且里面可能有的雷,他们也给不出来。甚至是自己本地的AI软件,在不给到指令和数据积累的情况下,也没法给到一个分析报告。

所以,多数时候,自己启动后的数据和成本,风险和危机,是高于我们的预估的。但就是那句话,都已经上架了,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了,沉没成本太高,停不下来了,那只能硬着头皮,先推再说。

现在来看,平台有可能已经开始试探性的测试了。那今后,在大规模投入之前,一定得在测品的时候,加入排雷视频的测试。这样至少心里有底,后续也能少踩几个坑。

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测试能有多大的效果,而且也不确定是不是有广泛普及的意义,但就像之前我们每一次复盘的时候,都会得出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用上的理论或者内容。当时可能没什么用,但一旦后续真的有撞到了,那就能第一时间做出判断,给到答案。

这样看来,这一次的复盘,也就是在给到一条能提前降低风险的操作路线,谁也不知道管不管用。反正也不会花多少钱,这样的试错,可以接受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