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kTok新规出炉:平台治理转向“主动防控”,9月13日生效!
全球超10亿TikTok用户和数百万创作者请注意:平台新版《社区规范》已于近日发布,将于2025年9月13日正式生效。此次更新不仅简化了语言表述,更在AI内容管理、直播责任、商业推广等关键领域做出实质性调整。
新规首次明确要求直播创作者对使用第三方工具(如语音转文字软件、实时翻译)产生的内容负全责。这意味着如果语音转文字工具朗读了有害内容,责任将完全由直播创作者承担。
规则更透明,治理更主动
TikTok此次更新增加了“规则速览”板块,以简要概述各项政策,整体表述更为简洁易懂。平台表示,这些调整旨在提高透明度,保障用户安全,并回应用户对简化语言和清晰定义的诉求。
主动防控已成为平台核心治理理念。TikTok表示,其审核措施和流程在不断强化,超过85%的违规内容由自动化系统识别并删除,其中99%在用户举报前即被移除。
平台将继续投资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审核技术,以扩大主动治理的覆盖范围。这种从“被动删除”到“主动防控”的转变,代表着短视频平台治理模式的重大演进。
AI内容管理:从禁止特定伪造到全面防护
这一变化意味着,即使是未明确提及的场景,只要AI内容可能导致公众对医疗、教育、公共政策等重要事项产生误解,或对个人名誉、隐私造成损害,都将被判定为违规。
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方面,TikTok有了显著变化。平台此前禁止发布伪造权威信息源、危机事件,或在特定场景下虚假展示公众人物的AI内容。
此次更新改为禁止 “误导公众重要事项或对个人造成伤害” 的AI内容,同时删除了关于“AI背书禁令”的相关表述。
这一变化符合中国国内自9月1日起实施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要求。该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都要“亮明身份”。
直播责任:创作者需对第三方工具负责
对于TikTok LIVE,平台首次明确规定创作者需对直播中发生的一切负全责,包括使用第三方工具(如语音转文字软件、实时翻译或屏幕评论显示)时的行为。
例如,如果语音转文字工具朗读了有害内容,责任将由直播创作者承担。这一规定明确了直播内容责任的边界,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新规迫使直播创作者必须更加谨慎地选择和使用辅助工具,不能再以“技术错误”为借口推卸责任。
搜索与评论:个性化推荐增强
在搜索与评论系统方面,平台不再仅提供“相关搜索结果”,而是推荐结果可能因用户的历史搜索和观看行为而有所不同。
评论排序也增加了更多考量因素,包括用户过往的回复、点赞及举报情况。这意味着用户的个性化行为将更大地影响他们在平台上的内容体验。
这种变化使TikTok的推荐算法更加精准,同时也引发了对“信息茧房”的担忧——用户可能会越来越多地看到符合自己偏好的内容。
商业内容规则:强化披露要求
这一变化表明,TikTok正大力扶持站内电商生态,同时通过强制披露保障普通用户的知情权。
商业内容规则同样得到强化。TikTok强调所有商业推广必须明确披露,同时在TikTok Shop可用的市场中,平台将降低那些引导用户跳转至站外购买的内容的可见度。
从9月1日开始,TikTok在美国市场已经实施了更严格的商业内容披露指南。账户发布被检测到包含商业内容但没有适当披露的视频,将在发布后2-3小时内收到应用内通知。
如果内容在24小时内没有被适当披露或申诉,内容可能会没有资格进入“For You”流量池,覆盖范围将受到限制。
美国站风控升级,封店潮袭来
与新规同步的是TikTok美国站的风控大幅升级。多个中国卖家店铺因违规操作遭遇封禁,资金冻结周期长达90天。
有广东卖家两个店铺在累计销售数千美元后突然被关停,另有卖家因800多笔订单被取消导致1.2万美元货款无法提取。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偶然,而是平台对低质铺货、店群套利、仿牌等灰色玩法的集中清算。
除了封店措施外,TikTok Shop还同步收紧了入驻和运营政策。现在,想要开设美英跨境店的卖家必须满足更高的门槛,平台明确要求卖家具备企业化或本土化资质。